top of page

【科學證據,母職,與弒子-自殺風險:淺論新北地院109年重訴字第10號判決】

看完案件新聞稿,有些話我實在不吐不快。

依據新北地院針對109年重訴字第10號案件所發的新聞稿,有關某吳姓女士涉嫌對分別為六歲、七歲之二子犯下殺人罪既遂一案,遭法院判處死刑,褫奪公權終身。

新聞稿本身摘錄的量刑理由,雖然乍看之下振振有詞,但細觀則無論認事用法,恐怕已經不是沒有問題:

1. 證據或有調查未盡之違背法令:法院在上開事實摘要所揭露的證據提示內容之中,明白寫到「壬康精神科診所藥袋暨袋內藥物照片5 張、藥品明細收據2 張」。如若這些資料與被告有關,那麼,被告是否罹患有包括精神病性症狀(psychotic symptoms;如思覺失調或妄想)或者官能性症狀(neurotic symptoms)如重度憂鬱症、雙極情感疾患(俗稱躁鬱症)等?依據刑事訴訟法第163條第二項但書,即有為被告利益職權調查,或依法主動送請司法精神/心理鑑定之必要。並就此在調查後,針對被告行為時之狀態,同時依據刑法第十九條以及五十七條等,分別進行刑事責任能力以及量刑因子盤點等二層次之審酌。設若果然經送請適格鑑定人鑑定,也得出被告罹患憂鬱症狀之結論,何以論罪量刑全未酌量相關證據?

2. 有意曲解或無知誤解兒童權利保護公約作為判決死刑之背書者,謬之大矣:法官有知法義務,已經毋庸再論。兒童權利公約(CRC)透過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的內國法化程序,對我國發生拘束力(兒施2),且其拘束對象乃我國政府與各級行政機關(兒施4~9)必須據此建構制度性保障(institutional guarantee)之義務(亦即台灣政府在此法規範下有建構兒施第一條所揭櫫「健全兒童及少年身心發展,落實保障及促進兒童及少年權利」之國度與制度義務)。換句話說,無論是兒童權利公約在國際上的國家實踐(state practice;國際習慣法之基礎,也是國際條約法解釋的最直接證據之一)或者施行法與公約內文在我國的法律文義、體系與目的解釋相結合,都不可能得出「因為有兒童權利公約存在所以要判死刑」的結論(廖福特與黃昭元二位老師同此見解)。

3. 無心理學或精神醫學專業亦無證據,竟越俎代庖認定被告「有反社會人格」:法院於量刑理由中稱被告之陳述(另詳後)「顯然正當化其恣意勒斃陳○希、陳○廷之犯行,未見渠行為後所造成被害人陳○希、陳○廷生命之殞逝及被害人家屬之傷痛有何反省之意,且對於渠本身人格、心理上之重大缺失及泯滅人性之反社會人格,均未見有所深切檢討,尚難認被告有何已有悛悔之實據,尤其在被告未能徹底悔悟面對己非之前,足見對於被告之教化顯非易事。」顯然是因為幫被告貼上反社會人格的標籤,便於製造恐慌仇恨情緒,也更容易在輿論風潮不解司法精神醫學與心理學的狀態下,將「非我族類」者認定為可判死刑之客體。問題是:有什麼證據指出被告確實罹患反社會人格疾患(antisocial personallity disorder)?

法官就此節涉及精神醫學與司法心理學之認定判斷,既無專業訓練在前,又無醫學或科學證據在後,究竟如何做出這種荒唐的判斷?還是法官說反社會就反社會?

另一個更加重要的問題是:就算罹患反社會人格疾患,憑什麼就可以作為判處死刑的理由?

4. 無證據認定被告有再犯風險,法院竟仍為被告不利之認定:法院的量刑理由又稱「倘被告不與社會永久隔離,則日後重返社會,恐再度僅因細故或自身情緒管理不佳而產生壓力,即以相同手段侵害他人(特別是弱小的幼童)生命權或其他侵害之可能性極高,是如僅量處被告無期徒刑,顯然輕縱」,顯然是以被告再犯風險極高作為另一項判處死刑之理由。但再犯風險之判斷(risk of reoffense; recidivism)乃是司法心理學上極為重要之議題,非經訓練有素之司法心理學家操作具備信效度之衡鑑工具(包括精算量化與質性工具綜合判斷),難以得出結論。

本案既未見有心理學家就此從事鑑定判斷,則法官認定被告再犯可能極高之證據,自何而來?

上述四點,不過寥舉數端以對。實際上此一判決單就新聞稿觀之,還有曲解被告陳述意旨(亦即最高法院本於刑法第五十七條所要求之量刑盤點判斷);漏未調查早從1970年代以來的司法精神醫學與司法心理學研究文獻均一致指出(例如:Rasnick, 1970; Korbin, 1987; Finkelhor, 1997; Laporte et al., 2003)之:母弒子(maternal filicide)事件的犯罪架構,與母親本身是否罹患憂鬱症(包含重鬱與躁鬱),母親的社經地位,支援系統等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性(被告犯後疑似自裁也與此有極深關聯)等問題。

吃人的社會,母職難為。何況社經地位與支持系統不佳,尚可能有精神症狀之母親,獨力育養二子處處碰壁、支撐七年,豈在易處?那依照民粹刑法論,前夫與家屬拒絕撫養支援,是否同坐,一起判死?(當這些人其實可能也是加害者,更要向什麼被害人家屬道歉悔過?)其左鄰右舍見死不救,是否應判無期?新北市社會局未能及時伸出援手,致令二童謝世,又該當何罪?

那麼,誰無罪?全都殺了,可好?

犯行殺子若經證據證明為真,其罪當罰自無疑問;但:這麼多證據應調查未調查;這麼多法律應該深入理解而未理解;這麼多應該深入考慮的脈絡未考慮;

驟下斬斷脈絡的死刑判斷,這個判決,究竟想討好誰?究竟,修正了什麼?審判了誰?

(最後,落筆至此,我還需要講一句討人厭的良心話:如果你跟我說你能理解這個案件可悲可憐的脈絡,但完全不知道李宏基的父職困境與家事程序遭到濫用的問題,那你的理解,是假的。)


文章摘自作者臉書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如何閱讀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Dobbs案(基於隱私基本權脈絡的女性墮胎權並不受憲法保障,應由各州民意自行決定;Roe案與Casey案推翻)要跟昨天公告的Kennedy案(在公立學校球賽後場上帶領球員進行賽後宗教禱告屬於言論自由保障範圍),先前公告的Carson案(緬因州公立學校經費補...

【敗了就上訴?美國不是台灣,事情也不是你想的那樣簡單】

不少朋友從網路新聞聽說Amber Heard要上訴,於是等著看好戲第二季;也有不少本於立場或理念同情Heard的人認為上訴就可以扭轉敗局,為Metoo運動帶來正義。 誤會了;司法制度不是這樣運作的。 理解司法與法律,最怕一廂情願。鼓吹把社會運動與公共政策跟個人一時一地的成敗...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